10月27日上午,在安新县圈头乡桥南村的非遗文化展示现场,160道白洋淀特色菜品摆满了20多米长的条案,很多闻讯而来的渔民们赞叹不已。
圈头婚宴大席在白洋淀的饮食文化发展中,是一个独特的存在,是集大成者。作为白洋淀美食技艺溯源的重要切入点,它承载了当地居民的无数回忆,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圈头婚宴大席↓↓
展示现场,群众纷纷拍照留念。
160道婚宴大菜让人垂涎欲滴
据介绍,婚宴大席是当地水乡办婚事时招待男女双方客人所用,当地渔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会选择四八席、八八席、十大碗席和十二八席。这些菜品就地取材,绝大部分直接来自白洋淀。
“从早晨5点开始操作,到8点正式起火,160道菜品20多人大约做了4个小时。”据介绍,当天展示的是其中的圈头婚宴(软)十二八大席,仅食材就有白洋淀里出产的鲤鱼、鲫鱼、莲子、鸭蛋等上百种。婚宴大席里热菜是重中之重,以十二大件中的清蒸桂鱼为例,清蒸桂鱼带着4个与鱼有关的蒸碗:瓦块鱼、三鲜鱼蛋卷、蒸鱼条、鱼片里脊盒。每个蒸碗下面又带着8个炒菜。在街心当中临时搭建的彩棚下,用于摆放菜品的条案长20多米,宽1.2米。上面摆满了具有白洋淀特色的热菜、凉菜、干点、主食以及鲜汤。清蒸元鱼、鲜虾菱角豆腐、熏泥鳅、小虾糊饼 ……
布置婚宴。
8年挖掘出500多道婚宴大菜
圈头乡总共万余人口,厨师就有两三千人,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被誉为“雄安鱼王”陈爱军。
“我上面有6个亲姐姐,还有4个堂姐,每嫁一个就吃一回婚宴大席。”吃婚宴大席,几乎成了陈爱军儿时最美好的记忆。
“守住祖宗留下的家底,抓住传统美食的根,记住优秀文化的魂。” 陈爱军热爱烹饪,更热爱家乡白洋淀的美食。但是自己做了一辈子家乡婚宴,很多菜品只是听人说过,自己既没见过更没做过。他决心把传统婚宴挖掘整理出来,担当这份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。
从8年前开始,他走访圈头的每个村子,与十几位老辈人反复沟通交流,查阅历史文献资料,将收集整理的资料登记造册,带领徒弟们反复操演烹制婚宴大席菜品,至今整理出了520多道白洋淀婚宴菜品,比满汉全席还多。
复原婚宴场景。
圈头婚宴是白洋淀文化的活化石
雄安新区民俗文化学者李卫东认为,圈头大席是白洋淀美食技艺溯源的重要切入点。圈头村四面环水,交通闭塞,但是一套菜品丰富、仪轨严谨的十二八大席却在民间流传至今。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文献和文物佐证,但一个合理的推断是:建于清康熙末年的圈头行宫是圈头美食文化的源头。康熙、乾隆多次在此驻跸,京中厨师人力有限,只能在本地寻找健壮、聪慧的年轻人帮厨助灶,使宫庭厨艺仪轨渐渐传入民间,成为当地名门富户婚丧宴席模仿的标准。恰恰因为交通闭塞,才让本地厨师不易外流,世代传承下来。可以说,圈头婚宴是白洋淀文化的活化石,其中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据悉,圈头婚宴大席已经成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,下一步将申报省级非遗。
圈头婚宴大席。
来源:燕赵晚报
转自雄安发布